当前位置: 首页 > imtoken资讯中心 > 行业新闻
6月25日,由中国气象局组织的“绿镜头·发现中国”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,走进位于四川自贡市的再生稻蓄留核心区,对当地再生稻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探访。
2020年秋,袁隆平院士亲笔题写“富顺,再生稻之乡”,为这片土地注入科技兴农的信念。四年后,自贡交出新答卷——2024年全市再生稻蓄留面积达105.3万亩,较2023年增长6.3%;最高亩产测产达到403.6公斤,实现了蓄留面积与亩产潜力的双重增长。
在自贡市再生稻试验基地,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正实时采集数据。自贡市气象局副局长黄德刚介绍:“‘1313’服务体系整合卫星遥感、无人机和地面监测,实现‘天—空—地’立体观测。”2024年8—9月,特色中心发布再生稻气象服务相关产品50余期 ,实施4次人工增雨作业,指导农户科学应对。
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专家鄢圣敏表示:“我们将气象数据融入品种选育,建立‘气候—品种—技术’匹配模型。”富顺县再生稻蓄留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,占全省十分之一,是全国再生稻总产量第一个上5000万公斤的县份,龙贯山稻粱现代农业园区,通过气象与农业协作,合理安排农事活动,有效避开不利气象条件,两季水稻亩产可达1000公斤以上。
“再生稻抽穗期高温预警提前3天收到,我们立即灌水降温。”种粮大户徐金成展示手机中的气象服务信息,“施肥窗口预报避免肥料浪费,每亩增收超百元。”他期待建立专家直通平台,实现田间问题即时响应。
气象科技正助力乡村振兴。“富顺再生稻”区域公用品牌强度位列今年四川省发布品牌首位;再生稻主题农旅项目融入乡村发展;相关科研成果应用面积超百万亩,农民种粮经济效益显著提升。
望着袁隆平院士的题词,黄德刚表示:“我们将整合长江中下游资源,开展大型无人机气象探测试验,力争灾害损失再降15%。”金秋的稻田里,沉甸甸的稻穗见证着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知天而作”的科技蜕变。(马力贤 李红霞)
(责任编辑:刘畅 )电子邮箱: imtoken@163.com
热线电话: 400-8254-8244
公司地址: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海棠湾
Copyright © 2012-2025 imToken官网app下载安卓 非商用版本
备案号:粤ICP备51611549-1号